首页 > 涪陵新闻 > 涪陵“菇勇者”从负债10万到共富领路人

涪陵“菇勇者”从负债10万到共富领路人

发布于 2025-08-19 20:29 浏览150次

天刚蒙蒙亮,涪陵区义和街道高峰村 7 组组长应贤镜就忙碌在院坝里,他麻利地将菌粉均匀撒在料堆上,不时擦去额头的汗水。在高峰村,应贤镜是村民们交口称赞的带头人,12 年来,他将小小的食用菌打造成富民强村的大产业,带领乡亲们走出了一条特色产业共富路。

image.png

从 “血本无归” 到技术突破的拓荒者

作为地道农民,应贤镜在与妻子经销蔬菜时发现,外地批发的食用菌易腐败、运输成本高,于是萌生了本地种植的想法。但创业初期,因缺乏经验和技术,他屡遭挫折,一次在菌棒原材料采购、菌种购置及大棚设施设备上损失超 10 万元,还让跟着种植的村民心生退意。

困难没有击垮他。2013 年,应贤镜带领村民远赴重庆周边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和科研实验基地取经。经过无数次失败与尝试,他们终于攻克了菌种退化、病虫害防治等核心技术难题。当年,第一批平菇丰收,年产量达 40 吨,销售额突破 30 万元。这次成功点燃了应贤镜的希望,也让观望的村民看到收益,纷纷向他请教技术。应贤镜倾囊相授,带动周围 20 余户种植,为食用菌产业在高峰村落地生根奠定了技术基础。

产业壮大:年产 20 万袋的飞跃

在政府政策引导与精准帮扶下,应贤镜的种植场实现跨越式发展:生产规模从最初年产几千袋扩张至如今 20 万袋;品种从单一平菇拓展为金针菇、秀珍菇、凤尾菇、鸡腿菇及平菇五大主力品种。

目前,各类鲜菇稳定供应涪陵区、南川区等地的大型农贸市场和连锁商超,在满足本地需求的同时,外埠市场销路也不断拓宽。种植场每年固定吸纳本村农户就业,采摘高峰时,附近 30 多名村民在此务工,有效解决了村民就业问题,提高了经济收入,激活了乡村闲置劳动力。

“我们每年还大量收购玉米芯、玉米秆、稻草等农业废弃物及农产品加工下脚料,总量超 80 吨。” 应贤镜表示,这一举措变废为宝,改善了村居环境,推进了人居环境治理,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创新求变:建智能化生产厂房

面对生产技术传统、受自然气候制约、生产季节性波动大等挑战,应贤镜有着清醒认识和长远规划。他计划未来 2-3 年内建成智能化食用菌生产厂房,突破自然条件限制,实现现代化、全年化稳定生产。

同时,他积极与村委会协同,谋划发展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以自己的食用菌厂为核心龙头,采用 “合作社 + 基地 + 农户” 模式,辐射带动附近村组更多村民参与。“合作社将统一提供优质菌袋、全程技术指导,负责产品统一回收、加工和品牌化销售,形成完整产业链,推动产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 应贤镜说。

前不久,应贤镜还和义和街道的 “新农人” 到山东考察先进的现代化大棚蔬菜种植技术,不断汲取新知识,力求拓宽更多致富门路,创造更大价值。

客服微信
微信公众号